Posted on June 23 2021

今季 NBA 常規賽,因疫情關係,都在「NBA Bubble 防疫泡沫」內進行。就算現在 Playoff 時段,疫情稍稍舒緩,NBA 內疫苗施打率亦非常高,NBA 的防疫規格依然非常嚴謹,對人員出入管制和健康監控,都做得極緻非常。
出入人員管制,即是少了自由和社交,也不能隨時見到親朋好友;極緻健康監控,也會帶來不少壓力,時時刻刻都有被監視的感覺。為了保障球員和職員的健康,讓 Playoff 可以繼續進行,這樣的安排也是無可厚非。不過這種壓力,也會直接影響到球員的睡眠質素。睡不好、表現不好、恢復不好、受傷風險上升,繼而跌入了惡性循環,都不是 NBA 和球迷希望見到的。
幾位運動科學專家,早前就在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BJSM) 發表了針對 NBA 防疫規格的睡眠質素評估,以及對改善睡眠質素的建議。
其中最大挑戰,莫過於是太少主客場之間的飛行哩數和因社交距離而引申的憂慮和壓力。以往 NBA常規賽有82 場比賽,季中平均飛行 50000+哩,通常每隔一個星期都會離開 Home Town,還有東西岸時差的影響;而能打進 NBA 的球員,都不是可以用一般人的標準來說,都是統計學上的極端 outliner;他們睡眠時間極短、非常適應高頻飛行、而且能夠在不同時區發揮得最好。他們反而不能適應現在比較「人性化」的 travel itinerary, 睡眠質素也大大受打擊……
至於社交距離帶來的心理壓力,相信大家都能明白。有趣值得一提的,就是運動科學家了解不少運動員都會以性生活來抒壓和提升睡眠質素。現在有了人員監控,也有了社交距離,科學家也有這樣的建議 – 既然得不到別人的安慰,球員們也可以自我安慰,也可以更好安睡。
BJSM 原文連結:
https://blogs.bmj.com/bjsm/2021/06/16/sleep-within-the-nba-bubble/